远离盲和低视力,得从“根”上抓起

发布时间:2024.10.22 浏览:1444 次

10月15日是“国际盲人节”,旨在呼吁全社会重视视力健康,为视障人士创造更加包容和无障碍的环境,帮助他们有更多机会和权利平等参与社会生活。


一、低视力≠盲    

通常,视力残疾包括盲和低视力。低视力是指经过标准的屈光矫正、药物或手术等治疗均无法改善的视觉障碍,但仍然有潜力应用起残余视觉功能参与生活和工作。简单说,低视力是指即使戴了眼镜、用了药或做了眼科手术,视力还是不好。

低视力并不意味着失去光明,低视力人群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盲人”。


二、儿童盲及低视力的主要病因      

在我国,视力残疾近1700万,其中盲人约750万,低视力人群约950万。

导致14岁以下儿童盲及低视力的主要病因为先天性遗传病眼病,如先天性白内障、小眼球小角膜、视网膜色素变性、白化病、视神经萎缩等。


三、早诊早干预是关键        

预防盲和低视力,早筛早诊早干预是关键。

婴幼儿时期是视力发育的敏感时期,眼科筛查可及时排除先天性眼病、远视、散光、屈光参差、斜视、弱视等眼部疾病,也可通过实施学龄前儿童视觉筛查计划,早期为屈光不正和低视力的儿童提供矫治和康复训练。

在我院儿童眼保健科门诊,每年有4000—5000名婴幼儿接受眼病筛查,儿童视力康复10000多人次,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600—700人次。筛查出的视力问题约75%可通过屈光矫正、手术等方式得到改善,经过视觉康复治疗,大部分低视力人群视力能得到康复。


四、针对不同人群的预防对策

1.儿童青少年。一是坚持定期检查视力、验光。及时发现视力问题,避免近视控制不良发展为高度近视,甚至出现视网膜脉络膜病变、视网膜裂孔或脱离等并发症。二是多进行户外活动,防止眼外伤。每天坚持2小时以上的户外活动,家长注意安全教育。三是保持良好用眼习惯。长时间近距离使用电子产品,这些发光体会使眼睛处于视疲劳状态,导致眼睛干涩、胀痛、视力模糊、头晕、视力下降。建议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时,每隔一小时休息十分钟,并眺望远方。四是注意优生优育。避免近亲结婚、妊娠期避免接触放射线、同位素等。五是均衡营养。防止维生素缺乏,杜绝角膜软化症。

2.中老年人群。不戴老花镜长时间看近处会导致视疲劳,严重时诱发其他眼部病变。一旦出现老花眼现象,应及时配戴合适的老花镜。

3.白内障患者。影响视力和视觉质量时应接受治疗,必要时手术。

4.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人群。积极控制血糖、血压和血脂。建议每半年或一年做一次眼底检查,预防全身疾病导致的眼部并发症。

(眼科 刘志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