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这几点,安度“多事之秋”

发布时间:2024.09.29 浏览:1061 次

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之第16个节气,秋季第4个节气。《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秋分者,阴阳相伴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这一天起,阳光直射位置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开始昼短夜长。

中医认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意思是说,本着阴阳平衡的规律,才能保证机体正气强盛。秋分养生要顺应时节,调整阴阳,尤其要注意防范高血压等心血管系统疾病。


一调阴阳,强体魄  

(1)起居方面。秋分后,昼渐短、夜渐长,自然界阳气趋于收敛、闭藏,应顺应时节变化调整作息,早卧早起——早卧以顺应阴精之收藏,早起以顺应阳气之舒长。同时,秋分后昼夜温差大,血压易波动,应适时增减衣物,切不可一味“秋冻”,以免寒气入体袭肺脏、伤脾胃、凝血脉。老年人外出应注意早晚温差变化,以免诱发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


(2)饮食方面。“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入秋三分虚”。秋分是秋季进补的好时节,但进补不可太过。秋季属金,与肺气相通。应当多喝水,或多食甘润之品滋养机体的阴液,如芝麻、山药、荸荠、莲藕、梨、橘子、银耳、蜂蜜、白萝卜等;少吃辣椒、葱、蒜、韭菜之类辛辣易耗伤阴精的食品。


(3)适度运动。秋分时节坚持锻炼身体,可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秋分以“收养”为主,运动要顺应“动静皆宜”原则,适度运动可增加肺的通气量和肺活量,促进机体血液循环。宜选择慢跑、登山、太极拳等轻松平缓、活动量不大的项目,以防汗出太过耗损阳气。


(4)情志养生。如果说西医的哲学是对抗,那么中医的哲学就是平衡,中医治病的终极目标是“以平为期”。秋景易生悲,中医认为过悲易伤肺,秋分后情志养生最主要的是培养乐观精神,应收敛神气,保持神志安宁,避免肃杀之气。中医有“常笑宣肺”一说,多笑笑,人在笑的同时,会不自觉进行深呼吸,使呼吸更通畅。


温馨提示:总之,安度多事之秋,需记住以下几点——吃的润一点,多吃滋阴润燥的食物;揉的勤一点,点揉、按压风池、人迎穴5-15分钟预防高血压;睡的早一点,最好在22:30前上床睡觉;穿的暖一点,早晚加一件薄外套,同时注意脖子、后背、脚部保暖。


(中医科 王峥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