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心!您的骨量正在悄悄流失……

发布时间:2024.09.29 浏览:1136 次

据统计,在我国,40-49岁人群低骨量率为32.9%,50岁以上人群低骨量率达到46.4%;50岁以上男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6%,女性则达到32.1%;60岁以上妇女患病率约为30-50%,65岁以上女性达到51.6%……


一、从骨量流失到骨折有多久

从以上数据可知,骨量减少、骨质疏松已成为我国中、老年人常见健康问题。随着年龄增长,骨折风险逐渐增大,骨折已成为老年人丧失生活能力的常见疾病。

事实上,骨量流失导致骨质疏松症是一个相对缓慢的渐进过程。早期无症状或症状轻,常在骨折后才发现。预防骨质疏松,关键在提高“峰值骨量”,减少骨量流失。


二、什么是“峰值骨量”

18岁时,骨骼发育趋于成熟并缓慢增加,30-35岁达“峰值骨量”,40岁后骨量开始丢失,50岁起骨量平均每年丢失0.5%-1%,绝经后平均每年丢失骨量3%-5%,最终丢失总量可达“峰值骨量”的30%-40%。

“峰值骨量”是成年后骨量能达到的最高点,即骨骼不断生长和骨矿含量不断积累达到稳定时的骨量。多数中国人在30-35岁达到。

“峰值骨量”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决定。其中遗传因素占主导地位,饮食、运动等决定峰值骨量的20%-30%。“峰值骨量”越高,中年后可供消耗的骨量就越多,骨骼强度维持的时间就越长。下面这张表格可让您了解自己的骨健康。


三、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金标准”

双能X线吸收法(DXA)的测定值是目前世界卫生组织(WHO)公认的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金标准”。不仅可以精准测量骨密度,包括骨矿物质含量、T-值、Z-值和骨折风险预测,进行全面骨骼质量评估,还是测量人体体成分的金标准,其低剂量全身扫描可获得全身肌肉、脂肪和骨矿物质含量、分布、体重指数(BMI)等,用于骨骼、肌肉监测和管理,以及儿童青少年肥胖诊断及评估。

值得一提的是,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辐射剂量非常低。单部位辐射剂量为≤5μSv,只有胸片检查的1/10甚至更低,相当于一个人一周内接受的自然界辐射量,且检测后X射线无残留。


温馨提示:虽然峰值骨量基本属于“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但如果把握好后天因素,做到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合理规避易造成骨质丢失和影响骨峰值的危险因素(吸烟、酗酒、过多饮用咖啡、长时间久坐等),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多方入手,将最大程度地保护您的骨骼健康!


(放射科 卞方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