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0.29 浏览:2459 次
11个月的宝宝半天吐了8次!家长慌了,赶紧送宝宝到扬州市妇女儿童医院就诊
一、病起突然
接诊后,医生询问了病史,急诊B超排除肠套叠、阑尾炎,初步考虑“急性胃炎”。为进一步明确病因,为宝宝办理了住院手续,先予对症、支持治疗。
入院后,管床医生反复询问病史,排除呕吐、过敏史,排除误服毒物、药物、异物和近期不洁饮食史。了解到宝宝在常规奶类外,已添加辅食,有抓吃条块状煮熟胡萝卜史。
对症治疗后,患儿呕吐进行性加重。科主任刘素琴随即联系消化内镜中心、麻醉科专家,组织病例讨论,经查阅报告、查看患儿,考虑“食道异物——胡萝卜梗阻”可能性大。
二、“黄色异物”现身
在和家长沟通后,消化内镜中心朱波副主任医师和儿科顾沈红主治医师联手给宝宝做了“小儿无痛胃镜术”,以解除梗阻明确病因。
至此,在内镜直视下,真凶现行——在食管末端,镜头里是一块“黄色异物”,细看就是家长说的煮熟的条块状胡萝卜!没错了!
此时,患儿食管末端因异物导致炎症水肿狭窄,普通内镜难以通过,朱主任改用超细内镜,将残留的胡萝卜块小心推入胃腔,梗阻解除!
次日,患儿呕吐消失,食欲大增,看见刘主任亲热地要抱抱!
三、常见食管异物种类
食管异物通常是指被误吞、难以消化、未能及时排出滞留消化道的各种有形物体。多嵌于食管狭窄处,是儿科常见急症。
婴幼儿食管异物以食物性常见,如鱼刺、鸡骨、蔬果块等;其次为金属类,如硬币、首饰等。此外,还有化学合成类,如纽扣电池、玩具零件等。在儿童占比达70%-80%,其中75%发生于4岁以下。
四、处理不当后果严重
学龄前宝宝在“口嗜期”万物皆吃——头发、玻璃珠、纽扣电池……凡手之所及,皆可能成为宝宝的尝试对象而被吞咽下肚。
异物种类、大小、性质和滞留部位以及临床症状千奇百怪,伤害性也有大有小,轻则引起呕吐、胃肠黏膜溃疡。如果异物是尖锐的枣核、磁力珠、纽扣电池等加之处理不当,很可能继发严重并发症,如消化道穿孔、腹膜炎、败血症,甚至大血管破裂危及生命!
好在大多数消化道异物能自行排出体外,但也有约20%-30%患儿需接受消化内镜治疗,约1%需手术。
温馨提示:照护婴幼儿责任重大。尖锐异物(针、枣核、钉子等)、腐蚀性异物(电池、化学物质)、磁力珠等要放在远离宝宝视线的区域。一旦可疑食道异物,应立即停止进食,不要擅自采取喝醋、吞馒头等民间土方,及时就医才是上上策。
(儿科 顾沈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