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7.22 浏览:2045 次
我国是流脑高发国家,上世纪曾发生过5次全国性大流行。1985年开展大规模流脑A群疫苗接种后,发病率持续下降,2000年以来发病率稳定在0.2/10万左右。近期青海两名中学生因“流脑”相继离世,留下无尽的遗憾,也为大家敲响了警钟——“流脑”危害有多大?为什么打了疫苗还会发病?如何预防?
一、病死率排在法定传染病前5位
“流脑”全称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由脑膜炎双球菌感染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属国家法定乙类管理传染病,病死率在目前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中排前5位。人群普遍易感,5岁以下尤其是6个月至2岁的儿童发病率最高。
流脑分普通型、暴发型、轻型和慢性型。青海两名中学生就属于暴发型,具有发病急、进展快、致病率和致残率较高等特点,24小时内可致死亡,早诊断早治疗至关重要。流脑患者和带菌者是本病传染源。主要通过咳嗽、喷嚏、说话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
二、千万别当“感冒”治
流脑患者通常有以下表现。
1.发热。早期高热,体温急剧上升。
2.剧烈头痛。伴随发热的剧烈头痛,止痛药难以缓解。
3.颈部僵硬,对光敏感。
4.皮疹。一些患者会出现红色或紫色的皮肤斑点,按压后不褪色。
5.意识障碍。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意识模糊或嗜睡,严重时昏迷。
6.恶心呕吐。
以上症状部分与感冒相似,疾病流行季节一旦发现上述症状应立即就医,千万不要自行用药贻误治疗时机!
三、怎么预防?为什么接种了疫苗还会感染?
接种脑膜炎疫苗是预防流脑的有效手段。即便儿童期接种了疫苗,随着年龄增长免疫应答水平降低,还会有一定的感染概率。另一方面,如果接种的疫苗未能覆盖感染菌群或菌群毒力较强,也可能感染。
研究显示,接种流脑疫苗后免疫水平可达80%,1-3年降到70%,3-8年降到60%。也就是说,随着接种时间变长,体内免疫水平会慢慢降低,疫苗保护效力大不如前。家长应根据疾控部门的建议,及时为孩子和高风险群体接种相应血清群疫苗。
温馨提示:在接种疫苗之外,应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居所清洁通风,日常均衡饮食,加强锻炼,提高抵抗力。如出现发热、头痛、皮疹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和流脑患者密切接触者,可遵医嘱预防性用药。
(儿科 侯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