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7.22 浏览:2015 次
梅雨季高温高湿,正在吃饭、工作、运动的你……是不是时常觉得全身上下湿哒哒黏糊糊,仿佛罩上了一层“保鲜膜”,这层“保鲜膜”的主要组成就是“汗”。若被哪位大爷大妈看见,他们往往会来上一句“出这么多汗,注意身体别虚了啊……”
一、出汗的本质
古人对汗的定义颇有趣,《说文解字》解释为“人液也”,人产生的液体;清朝学者段玉裁引用刘向的话补了一刀“出而不反者也”,即汗出了便不会回来,那是不是可以这么理解——出汗是对人的损耗?大爷大妈的话有道理吗?
从中医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出汗本质是调节人体阴阳平衡的一种方式——《黄帝内经》“阳加于阴谓之汗”,比如锻炼之后微汗,不仅不会伤身,还会令人心旷神怡。“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梅雨季节正值夏三月,高温高湿,此时人体出汗多属于正常现象,是人体为了适应气候产生的生理反应。
二、汗症
若排除环境、运动因素,在安静状态下异常多汗,称为“汗症”,分全身汗出和局限于某部位两种类型。
1.自汗。白天常见,动辄出汗。伴乏力疲惫、害怕风寒、易感冒,多因气虚所致。
2.盗汗。睡眠中出汗,醒来即止。常伴阴虚内热症状,女性围绝经期常见。
3.黄汗。汗呈黄色,沾染衣被,以腋窝为显。此种汗因水热郁于肌表所致。
4.头汗。仅颈部以上出汗。多因中焦湿热或气虚(产后身体虚弱、老人)所致。小儿睡中头汗,一般为生理现象。
5.半身汗。仅一侧身体出汗,常因痰瘀阻络所致,多见于中风患者。
6.手足心汗。多见于紧张焦虑时,多因外邪干胃所致。
温馨提示:生理性出汗有排寒、排热、排湿、润肤等作用,夏三月炎热时,最宜“无厌于日”,室外活动适当出汗,有益于调和阴阳平衡。但出汗不可过度,以周身微微汗出为宜,出汗后应及时补充水分,汗消前不可立即进入空调房或冲冷水澡。若有以上“汗症”,通常需要调养治疗,建议至中医科就诊,辨证施治,调和营卫,调理阴阳。
(中医科 张见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