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8.30 浏览:6213 次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凝聚了中华民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对应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根据不同时令,选择不同养生方式,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处暑是一年间第14个节气,也是秋日第2个节气。每个节气五天为一候,一个节气共三候,处暑三候分别是“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处暑节气充斥的是秋的主题——肃杀,主要体现为燥热,这一主题下,养生要关注以下几点。
“大暑小暑不是暑,立秋处暑正当暑”
处暑意为暑气到此结束。但从地理上讲扬州属于南方,有“大暑小暑不是暑,立秋处暑正当暑”的说法,可谓处处暑处处有暑。因此,要积极关注气温变化,防暑降温,而伏后秋老虎随之而来,造成早晚凉中午热的境况,须谨防感冒。
“耐得此时三分热,退得疾病七分远”
虽说天尚炎热,但是昼夜温差悄然拉开,深夜往往较为寒凉,所以睡眠时间要提前,避开秋日的新寒,更不可因天气炎热即贪凉饮冷,《养生论》如是说“秋初夏末,热气酷甚,不可脱衣裸体,贪取风凉。五脏俞穴皆会于背,或令人扇风,夜露手足,此中风之源也。”无不是对初秋贪寒之告诫,可知耐得此时三分热,退得疾病七分远。
秋膘尚早——朝盐水,晚蜜汤
古人素有“贴秋膘”之习俗,所谓“秋日进补,冬日打虎。”然而现代生活较往古而言已是物产殷实,营养的问题不再是缺乏,更可能是过剩,因此不可肆意进补,以防造成脾胃负担。
处暑时的肃杀主要表现在“燥”。燥邪耗气伤阴,因此处暑食饮应注重润燥滋阴。首先要多喝水,推荐“朝盐水,晚蜜汤”,即白天喝点淡盐水,晚上喝点蜂蜜水,可防止秋燥导致便秘;此外饮食上可适当选择白木耳、芝麻、蜂蜜、冰糖、梨、白萝卜、白菜、冬瓜、百合、银耳、莲藕、莲子等具有滋阴、润肺、养胃、生津补益作用的食物。
防湿养肺
虽说处暑燥气大行,然而《内经》又有“秋伤于湿,上逆而咳”之警戒。金秋之湿,一方面来自炎炎夏日与初秋的贪凉饮冷,津留为湿;另一方面来自入秋后的肆意进补,脾胃受伐。因此,起居有常之外,可适当进食鲫鱼、鲤鱼、冬瓜、丝瓜、莲子、红小豆等利湿之品,谨防咳嗽的发生。
(中医科 张见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