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左上臂的“小脓包”是怎么回事?

发布时间:2023.04.03 浏览:6876 次

在新生儿护理门诊,一位妈妈抱着刚满月的小宝宝慌慌张张地说:宝宝接种疫苗的手臂“化脓”了!新生儿护理专家仔细查看了宝宝手臂“化脓”的地方——“小脓包”在左上臂,直径5-6mm,同侧腋下淋巴结无明显肿大,“这位妈妈别担心。宝宝现在生后一个月,正是‘卡疤’逐步形成的时候,目前来看属于正常反应。”

何为“卡疤”?

通俗来说,就是接种卡介苗后留下的疤痕。

卡介苗接种后反应与一般疫苗不同,接种卡介苗后2-3周时,绝大部分宝宝接种部位(左上臂外侧三角肌)会出现红肿,随后化脓,逐渐形成溃疡,3-5周结痂,逐渐愈合成一个红色疙瘩,8-12周后慢慢吸收,留下一个跟皮肤颜色一样的疤痕,这就是“卡疤”。是卡介苗接种后的正常反应,也是接种有效的标志。

卡介苗是一种经过人工培养的无毒牛型结核杆菌(卡介菌)悬液制成的减毒活疫苗。符合接种条件的新生儿应在出生后接种1剂卡介苗,卡介苗接种后可以洗澡,及时蘸干破溃伤口表面水分,局部保持清洁干燥就行。

卡介苗接种部位出现“脓包”或发生破溃时,需要处理吗?

不需要。这是卡介苗接种后的正常反应,不需要额外包扎或涂药,可用无菌纱布或棉签轻轻擦拭分泌物,保持局部清洁。另外,需穿着宽松柔软舒适的衣物,减少对局部皮肤的摩擦。

没有形成“卡疤”需要补种吗?

不需要。临床上可能有10%免疫成功的宝宝是没有“卡疤”的,并且“卡疤”的大小也不能作为免疫反应强弱的标志。国家关于卡介苗补种有关问题的批复中规定:已接种卡介苗的儿童,即使“卡疤”未形成,也不予补种。

卡介苗接种后什么情况下需要就医?

局部强反应:接种部位出现大于1厘米的脓肿和溃疡,超过3个月未愈;

周围淋巴结炎:左侧腋下、颈部、锁骨上下等部位淋巴结异常肿大,直径≥1cm,持续不消退;

卡介苗骨髓炎:多发生在接种后6-24个月,出现低热,病变部位肿胀、疼痛,常见在股骨、胫骨;

全身播散性卡介苗病:一般状况差、消瘦、发热等症状(可能是全身免疫缺陷引起播散性感染)。

(新生儿科 韩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