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5.19 浏览:7447 次
中药煎煮是指用一定的温度和加热时间,将药物煎煮成所需药液的中药应用方法。《本草纲目》指出“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鲁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说明中药的煎煮方法直接关系中药临床疗效。
煎煮前要不要清洗?要不要浸泡?加多少水?煮多长时间?“先煎后下”是什么意思?这些是大家普遍关心的话题。
1.煎煮前是否需要清洗?
建议不用清洗。目前药材通常是精制的小包装饮片,杂质少,质量佳。还有一些后下的药材如砂仁、薄荷、荆芥等,有效成分在清洗后会大量损失。有些粉末状中药如松花粉、蒲黄、青黛粉等,这种更不能清洗。
2.煎药前要不要浸泡?
建议浸泡。煎煮前把药材用冷水在室温下浸泡,可避免加热煎煮时药材蛋白质凝固、淀粉糊化、有效成分不易渗出。花、叶、全草类为主的药材可浸泡20-30分钟,根、根茎、种子、果实、矿石及甲壳类等为主的药材,可浸泡60分钟。浸泡时间也不宜过长,否则药物易酶解或霉变。
3.煎药一般加多少水?
每剂药一般煎2-3次,第一煎一般水漫过药面3-5cm为宜,第二、三煎水量可略少,每次煎得药量200-300mL左右。
4.如何掌握火候和时间?
火候分“武火”“文火”,急火煎煮谓之“武火”,慢火煎煮谓之“文火”,一般先武火,沸腾后改文火。
煎药时间应根据药性而定,一般为30分钟。解表药、清热药、芳香类药物宜武火急煎,头煎煮沸15-20分钟即可,二煎煎沸10分钟即可,时间过长可导致挥发性有效成分大量减少。
滋补药先用武火煮沸,改用文火慢煎,头煎药慢煎20-30分钟,二煎药慢煎30-40分钟。煎药时要搅拌药料2-3次,以防底层药物焦糊。长时间煎煮会使中药产生鞣酸,起到反向吸附的作用,会影响药材有效物质的浓度、口感也会变差。
5.什么是“先煎后下”?
有些中药如贝壳和矿石类应“先煎”。这些药材质地坚实,药力难于煎出,应先打碎先煎煮20分钟左右再下其他药,如龟板、生牡蛎、生龙骨、生石膏等。有毒的药物如乌头、附子等,则需先煎时间长些,煎煮60分钟左右再加入其他药物。
有些气味芳香的药物应“后下”。这些药材以挥发油为有效成分,煎煮时间过长有效成分几乎散失。“后下”中药一般在即将煎至预定量时,投入同煎5分钟即可,如薄荷、砂仁、豆蔻等。
(药事科 徐国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