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儿那“蛋蛋”的忧伤!

发布时间:2020.10.15 浏览:9115 次

说起来,父母真是为孩子操碎了心,几乎所有的关注点都聚焦在孩子的健康上。在我院小儿外科,医生总是遇到焦急的家长:“医生,我家小孩两边阴囊不一样大。”“医生,我家孩子阴囊鼓了个包,有时大有时小。”……

小儿阴囊包块常见的是鞘膜积液和疝气,还可能是阴囊血肿、睾丸扭转、多睾症、睾丸肿瘤等。


什么是鞘膜积液?

简单来说,就是阴囊里的水太多啦。

正常胎儿发育时阴囊与腹腔是相通的,它们之间有个“管道”(鞘状突)连接,睾丸也是通过这个管道从腹腔逐渐进入阴囊的。

当宝宝出生后,这个管道就失去了作用,应当逐渐闭合。但当鞘状突未闭合时,腹腔的液体顺着这个管道流入阴囊,就形成了“鞘膜积液”。

一般来说,1周岁之前这个管道有自行关闭的可能,不需要特殊治疗;但当1周岁后,这个管道就很难闭合,需要及时进行手术治疗,就是人工关闭结扎这个管道(鞘状突高位结扎术)。目前,一般多采用腹腔镜微创技术,损伤小、恢复快,术后第二天即可出院。


什么是疝气?

说起疝气,大家一定不陌生,男女老少皆可能患有此病。但疝气也“重男轻女”,男女发病率高达15:1,所以如果发现小男孩阴囊有包块,家长不可小视。

在大腿根部,有一个“腹股沟区”,其实就是一“豆腐渣工程”。为什么这么说呢?腹壁其他地方都是厚厚的肌肉,而这个地方就是几层腱膜(就像买肉时候的那个白筋),薄得像纸一样,纸上还有洞,你说这样的豆腐渣工程安全吗?

当小孩便秘用力、哭闹厉害、剧烈运动等腹腔压力增高时候,这“纸上的洞”(医学上称“内环口”、“外环口”)就会松弛、扩大,然后腹腔里的肠子就会掉下来,形成了传说中的“疝气”。

当腹腔压力减小,如安静、平躺等时候,阴囊包块会又缩小、甚至跟正常时候一样完全看不出,这就是临床上的“可复性斜疝”。

有些肠子掉下来,不能完全回到腹腔,部分包块突出在外面,只有胀痛、消化不良、便秘等症状,就可能形成“难复性斜疝”。

当出现肿块增大变硬、疼痛明显、腹胀呕吐等症状,就可能形成了“嵌顿性疝”,严重的话会发生肠管坏死、危及生命。

所以,一旦患儿疼痛加剧、腹胀呕吐,请立即前往医院就诊。

一般来说,1周岁以下婴幼儿的疝气不需特殊处理。1周岁以上疝气患儿可考虑手术。

(外科 张正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