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变应性鼻炎用药

发布时间:2020.04.24 浏览:11344 次

阳春三月,春暖花开,又到了过敏高发季节,变应性鼻炎便是此时困扰大家的疾病之一,临床上主要以鼻痒、鼻塞、喷嚏、流涕等为主要症状。

鼻炎虽然称不上大病,但会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变应性鼻炎又称过敏性鼻炎,是IgE介导的Ⅰ型变态反应性疾病,是一种由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而诱发的疾病,可发于所有年龄段。变应原多来自动物、植物、昆虫、真菌、化工或职业性物质等,主要分为吸入性变应原和食入性变应原,前者是变应性鼻炎的主要原因。吸入性变应原主要包括尘螨、花粉、动物皮屑、真菌、化工等,目前这个季节,尘螨和花粉更易感,真菌则在湿热环境中(如梅雨季)生长迅速。食入性变应原包括牛奶、鱼虾、海鲜、蛋类、花生、大豆等。

当发生变应性鼻炎时,我们首先应该尽力筛查出变应原,然后尽量避免接触变应原,如室内除螨、出门戴口罩以减少空气中尘螨和花粉吸入、避免接触易致敏的宠物等。变应性鼻炎常常反复发作,会导致人的精神状态变差,头晕头痛、记忆力下降,严重者甚至可诱发哮喘。症状较轻时,大部分可选择鼻腔盐水清洗、戴口罩等方法处理;而症状较重,影响到工作、学习及生活时,则必须使用药物,通常以鼻腔局部外用喷鼻或滴鼻制剂为主,慢性且严重者可配合口服。

糖皮质激素是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一线药物,目前临床上常用布地奈德(雷诺考特)、糠酸莫米松(内舒拿)、丙酸氟替卡松(辅舒良)等喷鼻。这类药物外用不良反应较少,一般为轻、中度的局部刺激症状,如少量鼻出血、鼻干燥或烧灼感等。治疗量的鼻用糖皮质激素对肾上腺皮质功能、骨骼代谢与生长等无明显影响,但是超剂量应用可产生各种不良反应或副作用。因此,鼻炎患者,尤其是儿童患者,不能随意加大用量,也不必谈激素色变。此外,对糖皮质激素过敏者禁用,严重高血压、糖尿病、胃及十二指肠溃疡、骨质疏松、有精神病史、癫痫史及青光眼患者慎用。

抗组胺药也是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一线药物,临床上常用盐酸氮卓斯汀(爱赛平)、左卡巴斯汀(立复汀)等外用喷鼻,奥洛他定(阿洛刻)等口服。这类药物喷鼻后通常能迅速起效,而且一般也没有口服抗组胺药的中枢抑制作用(嗜睡等)。与糖皮质激素相比,抗组胺药在鼻痒、喷嚏、流涕等症状改善上起效速度更快,适用于轻-中度患者;与糖皮质激素联合用于中-重度患者。这类药物不良反应较少,以口苦和咽部刺激感为常见,其他不良反应偶有嗜睡、头痛、鼻出血等。

鼻用减充血剂适用于伴严重鼻塞的各类鼻炎患者,临床上常用麻黄碱、萘甲唑啉(双克)等滴鼻,羟甲唑啉(达芬霖)等喷鼻。与前两类不同,此类药物有作用短暂、失效迅速、易产生药物依赖性等缺点,长期不规范使用不仅不能起到治疗作用,反而会诱发药物性鼻炎。因此,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严格限制使用频率和疗程,连续使用不超过7天。以麻黄碱滴鼻剂为例,成人使用浓度为1%,儿童0.5%或更低,每天外用应不超过4次,连续使用不超过3天,否则可产生“反跳”现象,出现更严重的鼻塞,且鼻腔干燥、萎缩性鼻炎患者禁用。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减充血剂除引起常见的鼻干燥、烧灼、针刺感等不适外,当使用后流至咽部并不慎吞下,易引起全身不良反应,包括血压升高、血糖升高、心率加快、引起甲亢、青光眼等。必须慎用。

鼻腔盐水盥洗,这是治疗各类鼻炎的一种最安全、有效、耐受性好的辅助手段,可有效改善鼻塞、流涕等症状,由于盐水的刺激性,慎用于婴幼儿。临床上常用0.9%氯化钠等渗溶液清洁鼻腔,一般与鼻喷糖皮质激素或鼻喷抗组胺药联合使用。

常规药物治疗无效的变应性鼻炎患者,可尝试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可能改变疾病进程的免疫疗法,即脱敏治疗,疗程不少于2年,是目前唯一可以改变过敏病人免疫机制的对因治疗,脱敏成功者可根治,但可能出现局部和全身不良反应。

归根结底,变应性鼻炎预防是关键,即尽力避免暴露于变应原。当症状较轻时可自行缓解,但若症状严重也不必害怕,请让这些药物来帮您,还您一个美好的春天。

参考文献:李华斌、王向东、王洪田等《鼻炎分类和诊断及鼻腔用药方案的专家共识》,[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19,25(6):573-577


药事科  夏韵欣

审核者:施长城